東豐縣各時期衣著
清末,漢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多著長衫,以青、藍、灰色為主。冬棉袍、夏單衫,春秋穿夾衣,冬季在棉褲外面加一套褲(只有腿,沒有褲襠,分制合穿),氈帽,布襪。朝鮮族男著大褲小襖,女著齊胸長裙,以白、灰色為主。回族衣著與漢族無大差異,唯頭頂白帽。
民國時期,漢族男青年穿短衣,有的穿西裝、中山裝、學生服;女青年穿短袖上衣(袖短不露肘)、裙子(不露膝)。中、老年人仍以長衫、馬褂為主。縣境淪陷時期,小學生服裝采用日本小學生款式,偽機關人員穿“協和服”。城鄉以家制布鞋為主,城里有錢人穿皮鞋、膠鞋,農村冬穿烏拉、戴狗皮帽的多。
新中國成立后,漢族中老年人多著棉布制做的便裝(即對襟短衣),青年人著制服(四兜或兩兜的軍服樣式),穿膠鞋為多。冬季多著棉大衣或羊皮大衣,棉膠鞋、大頭鞋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時期,男女服裝出現色、式單一的局面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隨著思想解放和生活水平提高,中老年人多著制服,男青年以西裝、中山裝為主;女青年服裝樣式、顏色變化頻繁。面料以呢絨、毛料、化纖織物居多。青年男女冬季多著羽絨服、皮鞋,夏季男著短褲女著裙子,四季皆穿尼龍襪。朝鮮族、回族等少數民族服裝,平時與漢族同,節假日著本民族服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