閑話"寒蔥頂"
很久以前,在大砬子山(今寒蔥頂山)腳下,住一財主,外號“瞪眼狼”。膝下一女,名叫鄧桂娥。桂娥12歲的時候,財主雇一長工,名叫韓純樸。桂娥與長工朝夕相處,幾年后便日久生情,到了不能分開的地步。但財主不準他們之間交往,強制長工去山上干重體力活,長工經不住饑餓和勞累,不久便累死了。鄧桂娥無奈,被迫出嫁,出嫁途經山旁一條河,桂娥思念長工,投河隨長工而去。第二年春,此地遭遇大旱,人們便跑到山上尋草覓食。不料想山上到處長滿了一種誰也叫不上名的植物,根白,葉綠,郁郁蔥蔥。大家一把一把地薅著吃,竟和家里栽的蔥是一個味兒。人們都說這是韓純樸和鄧桂娥愛情結合的結果,故取名“寒蔥”。并把這座山稱為寒蔥頂山。
寒蔥頂山屬吉林哈達嶺支脈下的余脈,座落在東豐縣沙河鎮境內大小沙河之間,北距長春市南約108公里處,地形北狹中闊,處在北緯42º56ˊ,東京125º32ˊ。得名于清末宣統(1908)年間,此山山高林密,動物成群,被命名為“盛京圍場”,官府打獵的人們在此山發現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葉片近似楊樹葉形狀,長約12公分,寬約8公分,4——6葉,有莖,中空,直徑約1公分,外皮厚(綠色),表皮網狀褐色,開粉白色小花,多籽,株高50公分,莖葉有辣味,可食用,為上等佳菜。藥用辛溫解表通竅。在早春寒冷時便可生長,耐寒,稱為寒蔥,因此植物只生此山,故名為寒蔥頂山。沿用至今。
寒蔥頂山分為大、小寒蔥頂兩處。大寒蔥頂山位于沙河鎮政府駐地北7、5公里,在盈倉村境內,東鄰慶余村后三家窩棚屯6、5公里,西南鄰盈倉村三座老爺廟3、5公里,南鄰毛庵溝2公里,北鄰那丹伯鎮屏風村3公里。山體結構為砂礫巖,花崗巖、砂亞粘土,可分為黑土——黃土——砂石——巖石。東為東南走向,西為西南走向,東南山脈長15公里,西南山脈長為16公里,海拔671、5米,山勢坡陡,三面溝川,山巒起伏,坡角為71º。山頂多為自然林,山腳多為松林,樹種繁多。有通往寒蔥頂山防火路一條,寬10米。小寒蔥頂山:位于大寒蔥山西側,山巒相連,并有大寒蔥生長,但數量較少,故名為小寒蔥山。小寒蔥山海拔620米,坡角為67º。有較多森林資源,可供開發和利用。山腳下有東豐——長春省級公路一條,是交通運輸和軍事要道。
近幾年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寒蔥頂漸漸成為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。目前,小寒蔥頂開發項目正在啟動,相信此山的開發,將為遼源生態建設和遼源經濟的發展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。